




將白砂糖用熱空氣或其他方法除去水分至符合要求的含水量,叫做干燥。干燥后的砂糖按規格大小用篩分類,叫做篩分。篩分后的合格砂糖便可裝包作為成品,分離出的糖蜜可作為下級糖膏的原料,繼續煮煉到末稱為廢蜜,即副產品。
煮糖、助晶、分蜜、干燥、篩分和包裝等一系列工序是糖廠生產的工段,即煮煉工段。這一工段工作的好壞,對產品質量和糖分回收影響大。
煮糖與助晶都是蔗糖的結晶過程。助晶是結晶過程的繼續。
但是,碳酸法也有一些缺點,如工藝流程比較復雜,需用機械設備較多;還要耗用大量石灰和二氧化碳,因而生產成本較高。特別是在糖廠離開石灰石產地較遠的地區,碳酸法的推廣受到一定的限制。
3.蒸發
煮糖前須采用多效蒸發操作濃縮糖汁,糖汁蒸發時,其中蔗糖、還原糖及其它非糖分,在溫度、pH值以及濃縮等條件的影響下,會發生一系列的化學變化。例如:蔗糖轉化和焦化,還原糖分解,積垢的產生等,必研究這些化學變化的規律,以便更好地控制。

糖是由溶解的白砂糖經凈化,然后自然結晶而成。糖具有清甜、晶瑩剔透的特點,適宜于燉品,滋補飲料等配用
煮糖罐得出來的甲糖膏夾雜有糖晶體和母液,用上懸式離心分蜜機就分別可以得到糖晶體和母液,甲糖膏在高速運轉的篩網狀運動,離心飛出篩網外母液就是甲原蜜,由于晶體間縫隙小、母液粘度大、排蜜困難,需要得到潔白干燥的白砂糖,就需要另外對殘余有母液的晶體進行噴灑熱水和蒸汽,這些液體就叫做甲洗蜜,剩下在篩網里的晶體就是我們的白砂糖晶體了。

1786年,馬格拉夫的學生F.K.阿哈爾德在柏林近郊試種甜菜成功,實現了從甜菜中提取蔗糖并開始進行甜菜的選擇和育種工作。1799年阿哈爾德發表,宣告可以用甜菜制糖。1802年,阿哈爾德在東歐西里西亞附近的庫內恩建立了世界上 座甜菜糖廠。同年,俄國也建成一座甜菜糖廠。1811年,法國又建成一座甜菜糖廠。此后,歐洲各國相繼建廠,甜菜制糖業很快興起。1810年,俄國的甜菜糖廠已達10座。1824年,烏克蘭開始建立甜菜糖廠,此后15~20年間,已發展到67座,烏克蘭遂成為俄國的主要產糖區。
